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在我国仅见于新疆西部的一种大型游蛇。背面橄榄灰色,隐约可见数行交错排列的粗大黑色棋斑。鼻间鳞前端极窄,鼻孔位于近背侧;通常只有1枚上唇鳞入眶;眶前鳞常为3枚。
描述依据标本 新疆伊宁1雌1幼,尼勒克1雄2雌2幼,新源1雌,巩留1雄24雌,喀什1雄1雌,和田1雄1雌,新疆某地2雌,共26号。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575+156) mm(新疆喀什),雌性(810+169) mm(新疆巩留)。
头背橄榄灰色;枕部有一黑色“八”形斑;唇缘灰白,鳞沟黑褐;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色,有数行交错排列的粗大黑色棋斑;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或红棕色,有的具粗大的黑斑。
眶前鳞3,个别的一侧为2;眶后鳞3-5,个别为6;颞鳞1(2)+3(2);上唇鳞8,3-1-4式,个别一侧为3-2-3式,少数的一侧为9, 3-1-5或4-1-4式,或7, 2-1-4式;下唇鳞9-11,前5(6)枚切前颔片;鼻间鳞前端较窄;和田1号两侧的鼻鳞、上唇鳞与颊鳞之间均嵌有一枚极小的鳞片。背鳞19-19-17行,雄性全部具棱,雌性两外侧各有1-3行平滑;腹鳞雄性180-184,雌性173-184;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71-76对,雌性54-67对。
张服基等(1984)记述了半阴茎形态。
描述依据标本 新疆伊宁1雌1幼,尼勒克1雄2雌2幼,新源1雌,巩留1雄24雌,喀什1雄1雌,和田1雄1雌,新疆某地2雌,共26号。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575+156) mm(新疆喀什),雌性(810+169) mm(新疆巩留)。
头背橄榄灰色;枕部有一黑色“八”形斑;唇缘灰白,鳞沟黑褐;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色,有数行交错排列的粗大黑色棋斑;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或红棕色,有的具粗大的黑斑。
眶前鳞3,个别的一侧为2;眶后鳞3-5,个别为6;颞鳞1(2)+3(2);上唇鳞8,3-1-4式,个别一侧为3-2-3式,少数的一侧为9, 3-1-5或4-1-4式,或7, 2-1-4式;下唇鳞9-11,前5(6)枚切前颔片;鼻间鳞前端较窄;和田1号两侧的鼻鳞、上唇鳞与颊鳞之间均嵌有一枚极小的鳞片。背鳞19-19-17行,雄性全部具棱,雌性两外侧各有1-3行平滑;腹鳞雄性180-184,雌性173-184;肛鳞二分;尾下鳞雄性71-76对,雌性54-67对。
张服基等(1984)记述了半阴茎形态。
大小
全长雄性(575+156) mm(新疆喀什),雌性(810+169) mm(新疆巩留)。
生物学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河流两岸或沼泽地,水渠边等地。受到惊扰常窜入水中。1976年5月28日在尼勒克县察尔库松观察到吃“绿蟾蜍”(土库曼蟾蜍)。1977年7月26日在尼勒克县城边喀什河北岸捕到8号,其中3号吃鱼;8月7日在喀什河南岸捕到1号,呕吐出1鱼。1977年在尼勒克县选点观察越冬前活动情况,最多一次同时观察到9条蛇在地面活动;活动最适气温25°C以上,低于20°C则地面活动蛇数减少且行动缓慢,10°C时仅个别蛇将头露出洞外;10月13日最后一次进入水中,此后即使气温回升,将蛇往水渠驱赶亦不进入水中。越冬前见本种与白条锦蛇及中介蝮出入于同一洞穴。1977年8月22日曾观测爬行速度,30秒前进lOm,再驱赶,30秒又爬行9m仍继续前进。卵生。1976年6月30日采自新源县的1条雌蛇当天产出10枚卵,第二天又产出1枚;7月2日在巩留县巩乃斯河北岸克孜勒塔勒阳坡石板下暗沟中半小时内采到29条,都是怀卵雌蛇,7月4日至13日陆续产卵,每雌产卵6-15枚,卵径((30-41) mm×(15-22) mm;解剖采自尼勒克县的2条雌蛇,输卵管内分别有卵13(左5右8)及12(左5右7)枚,卵径(28-38) mm×(12-17) mm.孵化期约2个月,初孵出的仔蛇全长约290 mm(赵尔苾,1978;赵尔苾与江耀明,1979)。王国英等(1987)对温宿县棋斑水游蛇的种群生态作了详细观察报道:栖息地:基本上生活于河流等水域,以鱼塘和稻田附近水渠更为集中,水边树根、草丛、渠埂、泥洞及木堆草垛和木桥下都可发现,远离水域地带极少发现。繁殖期集中于鱼池、稻田的进出水口,以“守株待免”方式捕食随水流而来的动物。
年龄组划分:采取钟文勤(1981)以体长和体重为指标,在相关分布图上的几个集中区为相对年龄分组的依据,得出四个年龄组体长范围15.6-41.2 cm,体重范围6.6-20 g为第二年幼体;体长53.4-73.8 cm,体重31.3-73.7 g为第三年幼体;体长74-88 cm,体重98-153 g为第四年亚成体;体长86-101 cm,体重176-280 g为成体。
性比及年龄组成:第二年幼体♂/=1.06,第三年幼体为1.00,第四年亚成体为0.83,成体为0.38,在亚成体和成体组中雌蛇的比例较高。从年龄组成看,幼体和年轻个体占绝对优势,反映出群体数量呈增长趋势。
繁殖:亚成体组“怀”卵数4-13枚,成体组为8-19枚。卵的最大长径35 mm,短径15 mm。
食性:剖胃结果,鱼池附近的蛇胃内容物以鱼为主,稻田附近的蛇除鱼外,还有蟾蜍和蝌蚪;其它生境中采到的蛇,胃内容物还有昆虫与鼠类。一条近1 m长的雌蛇胃内有长50-115mm的小鱼6条,总重38g,占蛇体重的15% 。
垂直分布:900-1500 m。
年龄组划分:采取钟文勤(1981)以体长和体重为指标,在相关分布图上的几个集中区为相对年龄分组的依据,得出四个年龄组体长范围15.6-41.2 cm,体重范围6.6-20 g为第二年幼体;体长53.4-73.8 cm,体重31.3-73.7 g为第三年幼体;体长74-88 cm,体重98-153 g为第四年亚成体;体长86-101 cm,体重176-280 g为成体。
性比及年龄组成:第二年幼体♂/=1.06,第三年幼体为1.00,第四年亚成体为0.83,成体为0.38,在亚成体和成体组中雌蛇的比例较高。从年龄组成看,幼体和年轻个体占绝对优势,反映出群体数量呈增长趋势。
繁殖:亚成体组“怀”卵数4-13枚,成体组为8-19枚。卵的最大长径35 mm,短径15 mm。
食性:剖胃结果,鱼池附近的蛇胃内容物以鱼为主,稻田附近的蛇除鱼外,还有蟾蜍和蝌蚪;其它生境中采到的蛇,胃内容物还有昆虫与鼠类。一条近1 m长的雌蛇胃内有长50-115mm的小鱼6条,总重38g,占蛇体重的15% 。
垂直分布:900-1500 m。
生境信息
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河流两岸或沼泽地,水渠边等地。受到惊扰常窜入水中。1976年5月28日在尼勒克县察尔库松观察到吃“绿蟾蜍”(土库曼蟾蜍)。1977年7月26日在尼勒克县城边喀什河北岸捕到8号,其中3号吃鱼;8月7日在喀什河南岸捕到1号,呕吐出1鱼。1977年在尼勒克县选点观察越冬前活动情况,最多一次同时观察到9条蛇在地面活动;活动最适气温25°C以上,低于20°C则地面活动蛇数减少且行动缓慢,10°C时仅个别蛇将头露出洞外;10月13日最后一次进入水中,此后即使气温回升,将蛇往水渠驱赶亦不进入水中。越冬前见本种与白条锦蛇及中介蝮出入于同一洞穴。1977年8月22日曾观测爬行速度,30秒前进lOm,再驱赶,30秒又爬行9m仍继续前进。卵生。1976年6月30日采自新源县的1条雌蛇当天产出10枚卵,第二天又产出1枚;7月2日在巩留县巩乃斯河北岸克孜勒塔勒阳坡石板下暗沟中半小时内采到29条,都是怀卵雌蛇,7月4日至13日陆续产卵,每雌产卵6-15枚,卵径((30-41) mm×(15-22) mm;解剖采自尼勒克县的2条雌蛇,输卵管内分别有卵13(左5右8)及12(左5右7)枚,卵径(28-38) mm×(12-17) mm.孵化期约2个月,初孵出的仔蛇全长约290 mm(赵尔苾,1978;赵尔苾与江耀明,1979)。王国英等(1987)对温宿县棋斑水游蛇的种群生态作了详细观察报道:栖息地:基本上生活于河流等水域,以鱼塘和稻田附近水渠更为集中,水边树根、草丛、渠埂、泥洞及木堆草垛和木桥下都可发现,远离水域地带极少发现。繁殖期集中于鱼池、稻田的进出水口,以“守株待免”方式捕食随水流而来的动物。
年龄组划分:采取钟文勤(1981)以体长和体重为指标,在相关分布图上的几个集中区为相对年龄分组的依据,得出四个年龄组体长范围15.6-41.2 cm,体重范围6.6-20 g为第二年幼体;体长53.4-73.8 cm,体重31.3-73.7 g为第三年幼体;体长74-88 cm,体重98-153 g为第四年亚成体;体长86-101 cm,体重176-280 g为成体。
性比及年龄组成:第二年幼体♂/=1.06,第三年幼体为1.00,第四年亚成体为0.83,成体为0.38,在亚成体和成体组中雌蛇的比例较高。从年龄组成看,幼体和年轻个体占绝对优势,反映出群体数量呈增长趋势。
食性:剖胃结果,鱼池附近的蛇胃内容物以鱼为主,稻田附近的蛇除鱼外,还有蟾蜍和蝌蚪;其它生境中采到的蛇,胃内容物还有昆虫与鼠类。一条近1 m长的雌蛇胃内有长50-115mm的小鱼6条,总重38g,占蛇体重的15% 。
年龄组划分:采取钟文勤(1981)以体长和体重为指标,在相关分布图上的几个集中区为相对年龄分组的依据,得出四个年龄组体长范围15.6-41.2 cm,体重范围6.6-20 g为第二年幼体;体长53.4-73.8 cm,体重31.3-73.7 g为第三年幼体;体长74-88 cm,体重98-153 g为第四年亚成体;体长86-101 cm,体重176-280 g为成体。
性比及年龄组成:第二年幼体♂/=1.06,第三年幼体为1.00,第四年亚成体为0.83,成体为0.38,在亚成体和成体组中雌蛇的比例较高。从年龄组成看,幼体和年轻个体占绝对优势,反映出群体数量呈增长趋势。
食性:剖胃结果,鱼池附近的蛇胃内容物以鱼为主,稻田附近的蛇除鱼外,还有蟾蜍和蝌蚪;其它生境中采到的蛇,胃内容物还有昆虫与鼠类。一条近1 m长的雌蛇胃内有长50-115mm的小鱼6条,总重38g,占蛇体重的15% 。
海拔范围
繁殖特征
繁殖:亚成体组“怀”卵数4-13枚,成体组为8-19枚。卵的最大长径35 mm,短径15 mm。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中欧及东北非(埃及),经中东到伊朗及中亚,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
国内分布
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西部,曾在伊宁、尼勒克、新源、巩留、塔城、托里、喀什采到。文献记载尚有和田、阿克苏、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
经济意义
皮可制做工艺品,胆可入药,月同体可食用(王国英等,1987)。
经济用途
皮可制做工艺品,胆可入药,月同体可食用(王国英等,1987)。